马上评|是什么推高了居民住院率
本站人工客服维修热线电话:
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达到21.4%。
这个数据值得警惕,因为目前国际上的居民年平均住院率为12%~15%,超过21%确实显得不同寻常。要知道,2003年我国居民年住院率仅为4.7%,短短二十来年翻了好几倍,即便与经合组织的国家相比,也处于一马当先的位置。
那么,住院率增长为何如此迅猛?
首先,有很多合理的现实因素。比如老龄化,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亿,在总人口的占比突破20%。而在200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人口约为1.34亿,占比仅为10%。老年人身体机能差,自然住院治疗的几率就会上升。
其次,我国的健康保障提高了。在20年前,我国没有全民医保,很多人看病还需要自费,自然是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因为经济问题放弃住院治疗的人不在少数。现在实现了全民医保,居民的支付能力也显著提升,相对而言,住院的门槛降低了。
再者,很多治疗究竟应该在门诊还是病房,并没有绝对界限。相比而言,在大多数人的理念中,住院治疗总比频繁往复在门诊和家之间要安全和便捷,所以调调血糖、测测血压也可以通过住院来实施,这有合理性。
单就这些原因,似乎也不足以“刺激”居民住院率超过21%,合理背后的不合理因素,也非常值得关注。
一般而言,住院的病情总体要重于门诊,因此不少福利待遇与住院与否有关。比如单位的慰问,住院了有,没住院就没有;再如请假休息,住院了自然谁也拦不住,可是不住院,就有可能得不到批准。包括一些商业保险,也是住院了可以给予补偿,不住院就不在理赔范围。这一定程度上都刺激了部分群体的住院需求。
当然,相比于保险条款的刺激,目前推行的DRG付费改革可能是更大的因素。所谓DRG付费改革,内涵比较复杂,浅显地说,就是把疾病做成若干编码,每一个编码对应一个收费标准。这有点像一家餐厅把菜单撤了,变成了一个个套餐,不管你实际吃了啥,只要你点了套餐,就按照那个套餐付费。
但是套餐会限定食材,20元的盖饭不会给你60元的海参。而疾病的治疗有时不可控,本来病人按诊断只能得到感冒套餐的费用,可是病人病情变化了,非要海参套餐的钱才能治,怎么办?转院或者分解住院,一次套餐钱不够,交三次套餐的钱,至少可以多报销一些。
所以,在实施DRG付费改革的地区,很多医保人员就发现,假如一名病人是急性脑出血或脑梗,进入内科治疗,常常会被要求在不同医院之间通过3次住院来完成这一次标准的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操作,就是一个在门诊吃普通盖饭套餐的患者,通过低标住院得到海参套餐的价格,这是另外一种增加住院率的原因。不管是哪种原因,都对提升住院频次产生了强烈的推动。
其实,不论是过去的按实际治疗项目付费,还是现在推行的DRG付费,都没有真正触及这样一个问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入究竟应该怎么构成?
虽然有文件规定,不能单纯按照医疗收入来考核医院和医务人员,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达不到一定的工作量,真有医疗机构发不出工资。而优秀医疗机构的收入体现,基本都是住院收入大于门诊收入。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医疗单元而言,没有充裕的病房收入,是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这就导致大多数中大型医院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床位方面。统计显示,过去7年,我国医疗机构新增的床位数高达276万张。
新增的这些床位背后,就是医务人员的配置、医疗设备的配置,这些成本怎么算?还得从住院费里挣。当一家医疗机构必须让患者住够多少次院才能维持运行的时候,经济学中“罗默法则”所言的“新增的每一张床位都会收上病人”,就成为了现实。
所以,或许可以有的解题思路是,改变医务人员通过患者医疗来实现收入的方式,改变医疗领域投资重建设、重设备的观念,把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再和医疗收入强相关,就会有效遏制过度医疗,住院频次也就会回到更加理性的区间。(作者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