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赏月、庆团圆,为何古代文人偏爱月
本站人工客服维修热线电话:
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从古至今,人们总对节日寄托着深刻的情感,并用流光溢彩的节庆习俗纪念每一个特殊日子的到来。千年时光,那些奇妙的民俗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专属记忆,然而,也有一些正在现代社会中渐渐走远......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赏月、团圆、吟诵,为何古代文人偏爱月亮?月饼何以传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如何寻回那些逐渐消失的民俗?澎湃问吧邀请民俗学博士方云,一起聊聊传统民俗节日背后的中式美学。
中秋与月亮崇拜
@小刺猬志刚:请问为什么逢十五我们就会赏月?不仅是中秋节,还有元宵节等,似乎我们对月亮格外崇拜,而文人也独爱月亮?
方云: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日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系辞上》中有“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说法。月亮崇拜的这种思维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节日,在月圆之夜则格外凸显,所有与月圆相关的节日,都会有拜月、祭月等相关的仪式与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意象中,月亮也有许多含义,团圆、思念、惜时、感念天地与生命等等,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了,而诵月的诗歌也千古流传,沉淀在中国人的生命与文化基因里。
@MagicWaltz:为什么中秋节吃月饼是普及的习俗,但是青团好像只有江南片区才吃?
方云:青团确实是江南春天的风物,食用与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制作原料主要是艾草与糯米。江南是稻作中心,同时南方的艾草既可食用也可药用,与北方艾草不尽相同。此外作为清明粿染绿的食材,中国南北都不太相同。所以,青团成为较为典型的江南地方节令食物。
月饼相传始于唐代,起初称为“胡饼”,随着中秋节在宋代定型,月饼花式变得更为丰富,其制作原料也不受地域限制,随着宋代都城由北向南的迁移,许多节俗与食俗也相互交融了,所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文化符号!
民俗的消失与重构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可能全部申遗吗?申遗能否让很多人重视或者重拾民俗?
方云:无论是否申遗成功,传统节日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遗产。但是申遗成功,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关注。一个传统节日的重新恢复与建构,是全社会的合力,政府、学校、校区、个人都有这份责任与权利,来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有些节俗可能会随时代的语境改变而改变,有时旧的传统的消失或是改变,可能会带来新的节俗的形成与盛行,节日的约定俗成,也是在不断演进的。
@Tf91805437:这些民俗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方云:我们说的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纵观历史发展变迁,民俗文化一直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当一些民俗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语境,就会被改写成更适合当下语境的内容与形式,并且不断有新的内容被创造出来,我们应该看到,新的民俗产生是在其历史基础上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发展下去。也正是在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小石石石头:请问有什么民俗活动是古时候流行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流行了?
方云:非常多的传统节俗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语境的改变逐渐式微,有些传统节俗甚至消失了,但也有不少的传统习俗正在被重新建构起来,这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而带来的可喜变化。比如古代上巳、花朝节、寒食节、中和节等,有些合并到其他节日,有些核心仪式被保留,有些地方的民俗旅游重新打造,创造出了一定的文化与经济价值!